“共融之光——中国·巴基斯坦艺术交流展”启幕
职称/职务:
教育背景/工作经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提到,本次展览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展国际交流的一个重要项目★★★★■,学院正在着力构建更加完善、更加富有国际意义的文化交流体系,希望得到在座专家与嘉宾的共同支持◆■◆◆。最后◆■★★,覃川代表主办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宣布“共融之光——中国和巴基斯坦艺术交流展”正式开幕◆◆■★!
2025年3月1日,“共融之光——中国·巴基斯坦艺术交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哈立德·哈什米认为,中巴友谊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的,这种友谊就像本次展览倡议的“共融之光”一样,蓬勃发展。此次展览将古代遗产与当代创意融为一体,彰显了两国人民之间永恒的纽带。
孙振华介绍了研讨会的三个议题:★★■◆★★“古代文明的传播、交流◆◆★■■、互鉴”,■■◆★◆“以古开今的当代视野”,★■★◆“传统的再生,转化和创新”★■,简述了三组议题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即从文明的探源,到文化如何在当代生效、如何认识当代艺术■◆◆★◆,再到更加技术性地观照今天的我们如何面对传统、激活传统、再生传统。
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综合处处长汤静代张维国主任致辞,表示两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实证了美美与共的共同愿景■◆■,更成就了★■◆■“共融之光”的坚实依靠。面向未来,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将继续深化中巴人文领域的合作。
本次展览总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主持开幕式◆■,共逾200人出席了活动★◆■■。
展览以★■★◆★◆“交融与对话”为主题◆◆■★◆,通过“犍陀罗”◆■■■“麦积山”“共融之光◆■■★★★”三大板块展开■■■◆◆★。犍陀罗单元首次亮相,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发起,巴基斯坦开普省考古与博物馆局支持★★,开展数字犍陀罗艺术研究项目,这是中国高校首次以数字技术开展犍陀罗文化艺术遗产的系统性梳理与研究项目◆■★。◆★★★■“麦积山”单元以北魏至北周造像为脉络■★◆★,展现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共融之光”单元汇聚中巴两国121件艺术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等多元媒介,展示两国艺术家在生活、思维等领域的深入考量与个性表达■■◆。
出席展览开幕式的嘉宾包括: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大使哈立德·哈什米(Khalil Hashmi)■■■◆◆■、副馆长比拉勒··乔杜里(Bilal Mahmood Chaudhary)、经济公使·阿斯兰·乔杜里(Muhammad Aslam Chaudhary)、社区福利公使伊贾兹·艾哈迈德(Ijaz Ahmad)、新闻公使曼佐尔·阿里·梅蒙(Manzoor Ali Memon),巴基斯坦开普省考古和博物馆局局长阿卜杜拉·萨马德(Abdul Samad),巴基斯坦国家历史与文化遗产部原部长赛义德·贾马尔·沙(Syed Jamal Shah)等。
巴基斯坦拉合尔教育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般若做题为《文明的吉光片羽——中巴古代文明互鉴拾零》的主旨发言。
巴基斯坦开普省考古和博物馆局局长阿卜杜拉·萨马德(Abdul Samad)★◆★■,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宋伟光★★■★■,北京工业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李惠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董书兵就“古代文明的传播、交流、互鉴”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主任王颖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郅敏,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谭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教授文中言,西安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郭继锋★◆,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史钟颖就★◆“传统的再生■★★★,转化和创新”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代表学院向各方表达了感谢,表示学院自建院以来,始终肩负着推动艺术创新与促进国际交流的使命,秉持“艺科融合”的教育理念◆◆■,本次展览正是践行这一使命和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及成果之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陈辉做题为《传统艺术在当代的转化》的主旨发言■■◆■◆。
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曾成钢在致辞中提到◆◆■,对于艺术而言,中巴文化交流有两个关键词,是对今天的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融合■◆★■★”及“对话◆■★◆★★”◆■★◆◆■。他在致辞最后强调历史和艺术因为互鉴而丰盈★■◆★★■,文明因为交流变得更加精彩◆◆★■■。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党委书记覃川,副院长杨冬江、方晓风★◆★◆、董书兵,党委副书记马文甲,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象群。受邀学者、理论家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相关专业负责人张敢、李希光、宋伟光、陈辉、文中言、周爱民、王般若等。
出席展览开幕式的参展艺术家包括★◆◆■:魏小明、段一鸣、冷冰川、姜竹青★★■◆■◆、牛玉生、许正龙◆■★、崔彦伟■★◆◆■、顾黎明、魏二强■◆■◆、王巍、金纳、申卉芪、李惠东◆★★★、唐冲、叶健、冯崇利◆★★■、黄文智■◆★★■、史钟颖、高翾、马天羽★◆◆★、丁荭★■★◆■、夏理斌■★◆■、初萌、李丹、宿志鹏、罗幻★★◆、王轶男■★◆◆◆、王立伟、董卓、付斌■■★◆◆■、韩博、刘利平、王朝勇、马鑫★■、牛佳、孟超、毛禹■◆◆◆■★、孔繁迪、邱慕冰、于婉莹、孟繁宇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董书兵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一名教育者和创作者,深知文化艺术是促进交流与理解的重要学科门类。希望借此次展览★◆■★,跨越时空与国度★★★◆★■,展示永恒的、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继往开来,励行致远。
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所长邓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马天羽■★★◆◆、巴基斯坦国家历史与文化遗产部原部长赛义德·贾马尔·沙(Syed Jamal Shah)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个人观点。
巴基斯坦国家历史与文化遗产部原部长赛义德·贾马尔·沙(Syed Jamal Shah),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邹锋,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一级美术师董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副主任◆★◆★■、教授叶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马文甲就“以古开今的当代视野”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邓诗微★★★■■■,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曾成钢★■,中国美院教授、中国雕塑学会秘书长孙振华◆★◆■★■,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监督处处长郭涛,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综合处处长汤静,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院长陈大岳,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主任王颖生,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乌日切夫★■■,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邹锋,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屈峰,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郅敏,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李传真◆★■◆◆,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谭勋,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晓春■■★★,西安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郭继锋,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董雷,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所长邓柯■★,北京语言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山花,中国雕塑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花春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敢作为总策展人,在主持开幕式的过程中表示:“展览旨在以艺术为纽带,解码文明共通的精神基因。◆◆★■”中国和巴基斯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在历史的长河中,两大文明相互启迪◆★,相互影响。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中巴经济走廊,我们见证了文明的传播、交流与互鉴。
展览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西安美术学院■★◆■★、新疆美术馆、巴基斯坦丝绸之路文化中心协办■◆■■■★,并得到巴基斯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巴基斯坦开普省★■◆★★、巴基斯坦中巴教育文化交流中心的支持。
执行策展人初萌从“巴基斯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开始■★◆,讲述了该项目从无到有这一过程中的因缘际会,表明今天的展览是一个起点,之后会去乌鲁木齐、西安■◆★■◆,也希望在未来可以去更多的地方。
开幕式后,“共融之光——中国·巴基斯坦艺术交流展”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C528举行。研讨会由3场主旨发言与研讨构成,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学会秘书长孙振华主持。
学术主持孙振华做总结发言■■★◆◆。孙振华分别就三个研讨主题,对嘉宾们的观点进行了精准、深刻的归纳总结,高度凝练了嘉宾们的观点,彰显了学术深度■■★◆,为本次研讨会画上了富有启发性的句号。